UD在线工具箱
下载源码SSL证书
切换模式
收藏列表
放到桌面
收录申请
工具搜索
用户登陆
《论语》的成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背景密切相关。孔子(公元前551年—公元前479年)生活在社会变革和“百家争鸣”的思想黄金时期,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,他提出以“仁”为核心的思想体系,倡导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。孔子去世后,弟子们将其言论和言行记录下来,经过多次整理和编辑,最终形成了《论语》。全书共20篇,约1.2万字,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,采用语录体和对话体相结合的形式,生动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及其弟子的交流场景。
关于《论语》介绍:

1、《论语》成书于战国前期,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,正值春秋战国时期。这一时期社会动荡,诸侯争霸,思想活跃,形成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局面。

2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—公元前479年)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致力于传播他的教育思想和伦理观念,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来治理国家、安定社会。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孔子去世后,将他的言论、行为及其与弟子的对话记录下来,整理成书,这就是《论语》。

3、《论语》全书共20篇,以语录体为主,叙事体为辅,内容涉及政治、伦理、教育、哲学、立身处世等多个领域。其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通过日常对话和具体事例传递哲理。

4、《论语》的编纂具有以下特点:

(1)、语录体为主: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语录传递思想,语言通俗易懂,但寓意深刻。

(2)、情景对答: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对话,结合具体情境展现思想内核。

(3)、碎片化结构:缺乏严密逻辑架构,但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思想,使读者在阅读中领悟哲理。

主页 搜索 收藏 开灯关灯